“父愿子成”,22岁准警察为41岁白血病患者捐献“生命种子”

2023-06-13 20:30:34    来源:成都商报红星新闻

6月13日,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病房,从小王同学身体里抽取的血液,经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后,其他成分将重新输注回体内。

下午1点44分,采集的182ml造血干细胞,第一时间被送往上海的医院。一名41岁的白血病女性患者,正等待着这份“生命种子”。

小王同学成为了四川省第6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而他的父亲,也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,同时还从事造血干细胞捐献、遗体器官捐献服务工作多年,曾两度与受捐者配型成功,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捐献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现在,22岁的小王同学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,在毕业前夕,顺利完成捐献,完成了父子俩共同的一个心愿。

▲小王同学需要保持平躺姿势,爸爸在旁边细心照顾

父亲“入库”10年两次配型成功都未能捐献

如今儿子“接力”完成心愿

“今天想吃点啥?”6月13日9点过,在华西医院血液科病房,小王同学平躺着,右手、右脚上扎着针和输液管,整个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需要进行五六个小时,他需要保持这样的平躺状态。床旁陪伴儿子的王先生一会儿掖掖被角,一会儿问儿子想吃些什么。“感觉还好,扎针的地方也不痛。”小王同学说。

王先生从事造血干细胞捐献、遗体器官捐献服务工作11年,“(从业)第二年就登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”王先生说,2017年,他曾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,不过因为同时有多个初配成功的志愿者,最终选择了最适合的一位。2019年,王先生又一次与患者配型成功,但在体检阶段,他被检查出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,不适合捐献。所以,王先生再一次与实现“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”的心愿“擦肩而过”。“还是觉得有点遗憾。”

王先生说,自己之前是一名临床医生,尤其是康复的病人送来锦旗表示感谢的时候,他觉得很有职业成就感,儿子从小耳濡目染,也对爸爸的职业有崇拜感。

四年前,小王同学高考结束,刚好18岁。王先生给儿子建议,希望他进入大学、毕业后进入社会,能多多参加公益活动,比如可以去献血,或者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,也是给自己一份特别的“成人礼”。

小王同学则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爸爸从事造血干细胞捐献、遗体器官捐献服务工作后,每天不分白天黑夜,需要接打很多工作电话,大部分都是需要移植的患者家属打来的,电话那头,往往夹杂着哭声,满是焦虑、担忧,希望患者能尽快得到救治,小王同学对爸爸的这份工作深有感触,所以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时也没有犹豫。

▲采集前,父子合影

毕业选岗的紧要关头

“准警察”捐出“生命种子”,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

今年3月,小王同学在学校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,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,询问他是否有捐献意愿,如果愿意,后续需要再次配型和体检。很快,作为协调员的王先生也收到了消息。“正好遇上毕业季,他面临一系列的考试、体测,也担心时间上会有冲突。”熟悉工作流程的王先生安慰儿子,既然初配成功了,工作人员也一定会尽力协调好考试和捐献的时间,毕竟患者等着移植造血干细胞救命。

“接到电话的时候还是很吃惊,因为4年前登记的,挺久了,没想到能匹配上。”小王同学说,对于能够救人这件事,自己也挺兴奋的。

今年大四的小王同学是一名警校生,现在已经通过了招考,即将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。

对于儿子同意捐献,王先生也表示“(同意捐献)挺正常的,不需要过多纠结。”这也是他的心愿,现在儿子替自己完成了,他觉得很欣慰。

同时,从捐献协调员的身份来看,王先生说,自己现在有了作为家属亲自参与儿子的捐献过程的体验,以后的协调捐献工作更有说服力。“现在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,还是科普不够,不少人还是认为要‘抽骨髓’,这是种错误观点。”王先生说,希望通过自己和儿子的亲身经历,更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,并且加入起来。

6月13日下午1点44分,从小王同学体内采集的182ml造血干细胞,随即被送往上海的医院,将尽快输注到41岁的女性白血病患者体内,造血干细胞作为“生命种子”,给她带去生的希望。

短暂休息后,小王同学也出发回学校,两天后,他要参与选岗,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。“希望她能够早点好起来,以后也能把公益慈善的奉献精神传递下去。”小王同学说。

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 摄影报道

编辑 李钰仪

关键词: